要重立秩序的意图。
最后在《绍宋》的结尾,他劈了道祖的像。
就是要讲人定胜天,要讲人民的胜利;要讲打赢金人靠的是人民的力量,靠的是三军用命,将士齐心而不是靠的他赵玖神武。
更不是靠的道祖让赵玖穿越”他自己视角”/性情大变”群众视角”所以劈神像是必须的小杨和中枢群臣都是离赵玖这个穿越者最近的人,无时不刻在接触他的价值观。
另一处给我留下强烈印象的是征西夏时的群像,如果单单摘出这两节,冲击力甚至超过了第三卷的落雕:突进到帅旗前的老妇撞令郎;刀剑下恭顺地当了带路党最后又反身向敌的逃亡商人;还有薛元礼求城下之盟时,其言行让宋臣不由自主地与靖康旧事进行的对比。
这是第一段,在灭国伐庙的高潮中,让读者看见战争的反面。
第二段是末尾处,折可求白衣捧剑出宣德楼,刚好是岳飞张旗跨马游宣德楼的反照。
这一节场景描写简直有电影的质感,声光血气,扑面而来。
而在那之前还有李乾顺对二圣的反照。
按照文化传统,赵玖是很难对二圣作什么深刻责任清算的;于是作者用西夏国主这面镜子在第四卷的末尾,对白马之后搁置的二圣议题再次进行了一个高亮:不愿与臣民饮血而生的西夏国主,与领着臣民像牲畜一样求活的道君皇帝;这两人一存一亡,书中无人有一语评价,人人心中都自有褒贬。
从这两方面看来,作者对历史人物、官职、地名等下过功夫,所以考据过关,这点也殊为不易。
虽然这是历史穿越小说的必备功力,但要把这些硬知识与具体情节串联一起,不漏破绽,并且做到不卖弄,不影响阅读体验,难度超过知识积累本身,或者如马伯庸所说,具有“平衡”感。
最后,关于《绍宋》保全章节的争议。
作者想尽量学习了解宋代的制度,但越是把内容贴近宋代制度,就必然要限制很多角色的发挥;比如岳飞,这就引发读者强烈不满。
最后无法收场。
但实际上宋代的制度确确实实就是这样发挥的;赵玖能不给岳飞派监军,让他独领方面之任已经是宋代官场无法想象的事情,但读者却只会觉得还是给岳飞权力不够。
所以从作者的角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