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张耀华阿辉的现代都市小说《赶海:我能看到提示精选小说》,由网络作家“张耀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赶海:我能看到提示》中的人物张耀华阿辉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都市小说,“张耀华”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赶海:我能看到提示》内容概括:社畜张耀华三十多岁了,还一事无成,相亲遭人嫌弃。他放假回渔村赶海,无意间发现自己能看到提示,金手指到账。从此,龙虾、青蟹、石斑鱼,大黄鱼、金枪鱼等都近在咫尺。甚至还有海底的珍珠、玳瑁、龙涎香、沉船宝藏……......
《赶海:我能看到提示精选小说》精彩片段
城南的位置,就有一条街是卖古董、玉石之类的。
张耀华找了家比较大的店,走进去。
店里没什么生意,不管是店员,还是老板,都闲得喝茶、拍苍蝇。
人家这种店,讲究的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所以根本不怕生意冷清。一个月做成三五单,利润可能就是超市的好几倍。
“收东西吗?”张耀华问。
正在喝茶的老人看过来,点头道:“收,什么东西?”
“螺化玉,刚从海里捡的。”
“哦!我看看。”
老者放下茶杯,站起来,朝张耀华走来。
张耀华把拳头大的螺化玉放在柜台上。
哟!这么大的螺化玉?老者感兴趣了。
螺化玉他也见过,但这么大的,还玉化得那么完美的,他只在一家博物馆见过。
老者看了一会,鉴定出这是真货,而不是市场上那些从珊瑚中取出的延管螺经打磨抛光制成的假货。
“小兄弟,你想怎么卖?”
“老人家,您开个价,合适的话,我也懒得跑其他店了。”张耀华这话在提醒老者,这里可不止他这一家店。
老者沉吟了片刻,伸出三根手指:“三万!本来,螺化玉普遍价都是几千元,但你这件非常完好,上面的纹路都清晰可见,也就值钱一些。”
停好车,跟在后面进来的水旺惊呆了。
一个玉螺价值三万元?
张耀华淡定道:“再加两万吧!您也说了,我这螺化玉很不错。据我所知,极品的螺化玉能卖十万以上,甚至几十万。
我这件即便谈不上极品,应该也差不多吧?”
老者摇头:“你说的几十万那种,是网上炒作出来的。当然,我也不否认有十几万元的极品。
这样吧!我再加一万,已经很高了。”
“各退一步,四万五千元,我也不啰嗦了。”张耀华讨价还价。
他知道,这肯定不是他那件螺化玉的真实价格,但人家古玩店收购,也是要赚钱的,不是做慈善。
“行,四万五就四万五吧!”
实际上,这种货色,他运作一番,还能轻松挣个两三万。
“华哥,你今天进账五万多。”出了古玩店,水旺咋舌道。
“走,找个店吃饭。”
吃饭当然是张耀华请客啦!
有了这金手指,他感觉自己以后想穷都难。
是时候把老板给炒了。
用餐期间,张耀华给上级发信息,表达自己辞职的意愿。
很顺利,上级压根没有挽留。像张耀华这种步入中年的老员工,公司本就想辞退,只是没有理由辞退的话,公司是要赔偿的。
这下好了,你自己要走。
上级虚情假意地关心了张耀华几句,而且还说尽量帮他多争取一个月的工资。
接着,张耀华又给房东发信息,要退租。
房东倒是好说话,而且讲了些真心话,毕竟张耀华在他那儿租了十年,属于老租户。
有些房东很黑心,你退租,他就想方设法扣押金,闹得非常不愉快。
张耀华的房东二话不说,就把押金给退了。还说,这周内将东西搬走就行,没限定哪一天。
不得不说,这房东不错。他家种了荔枝、龙眼,每年都会摘来分给租客品尝。
最后,张耀华给水旺的大哥阿辉打电话,让他帮忙到租房收拾,将他的东西寄回来,他懒得跑一趟了。
“华哥,我觉得你辞职是正确的,今天就挣了五万多,还帮人打工干嘛?要我说,我们几个以后合伙干捕捞,肯定能发财。”
“今天是运气好,哪能天天这样?”
……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张耀华回到村里。
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回程多了二十分钟。
“一个破海螺,能值多少钱?也就那条老鼠斑值几个钱。”贵婶正在村口的情报机构交流情报。
水旺将车停在边上,降下车窗:“贵婶,华哥的海螺卖了四万多。”
看到车上的张耀华,贵婶有些尴尬。
但她们很快反应过来,发出难以置信的疑问。
“四万多?车大炮的吧?”
水旺不屑道:“城南昌盛街的第五家古玩店,你们可以去问问,没有四万,我给你们四万块。”
得!
这回没人质疑了。
一群村妇啧啧称奇,华仔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昨天大鳘鱼,今天老鼠斑,甚至捡到个海螺也卖了四万多。
岂不是说,这两天他便收入六万多了?
“我儿子……”
还没等贵婶说完,水旺就抢先说:“知道,你儿子随便搞个工程就挣几百万嘛!他怎么不给一点你花?贵婶,白养了呀!”
说完,不给对方反驳的机会,一踩油门走了。
留下破口大骂的贵婶。
“最烦就是她总吹自己儿子一个工程赚多少百万了。”水旺摊了摊手。
“你能好好开车吗?”
开着车,你也敢松开方向盘?
“行了,前面放我下车吧!”
这车是一刻都不能坐了。
回到家,张耀华看到二弟也已回来,赤着肩膀,在吃自己女儿的雪糕,一口咬掉一大半,小丫头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泪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聚。
老妈骂道:“当爹的人了,还整天不干人事,惹哭了她,你自己哄。”
张耀华掏出一包棉花糖:“萱萱,来大伯这,不跟你爸爸玩了。”
看到其他吃的,小丫头才收住豆大的眼泪,信誓旦旦表示,今天不跟爸爸说话了。她跟大伯才是天下第一好。
“怎么去那么久?”老妈问道。
“去县城了。”
“县城?”
张耀华点头:“主要是那海螺,我们镇没有店收,只能去县里。”
“哥,那什么玉螺,值钱吗?我以前也捡到一个,后来摔碎了。”张耀威询问。
老爸、老妈、阿珍等人都竖起耳朵,也很好奇。
“老鼠斑卖了一万左右,螺化玉四万五。”
“四万五?”众人瞪大眼睛。
对于老鼠斑,大家都没有惊奇,毕竟能算得到,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一只玉螺值那么多。
尤其是张耀威,心里滴血呀!他以前也捡到过一个,好几万没了。
将东西搬回家,张耀华开始组装起来。
不管是他的电脑桌,还是张远航的书桌,都不是一整件的。
比如张耀华的电脑桌,一边还配备了书架,可以放书籍之类。
为此,老妈还唠叨了几句。
显然,他们不太喜欢这种风格的桌子,觉得不牢固,不实用等等,反正就是挑刺,这不好,那也不好。
张耀华耳朵自动屏蔽声音。
讲真,要不是怕老妈反应过激,他甚至想把自己房间的床也换掉。
现在睡的,还是二三十年前的木床,上方有蚊帐架的那种,床板上就铺着一张凉席。刚回来的那两天,一时半会没有适应,躺得腰酸背痛。
而躺惯了硬板床的人,忽然睡床垫上,可能也会睡不着,感觉不舒服。
他们这里只有到冬天,家里才会在席子上再铺一张被子。
小时候,冬天是铺稻草的。现在村里应该没人这么干了。
……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周末。
张耀威要陪老婆回娘家,倒也不算远,就在隔壁市,一两个小时的车程。
老妈对此颇为重视,毕竟暂时儿媳妇就这么一个,她将家里的一些干货拿出来,让张耀威给亲家带去尝尝。
“妈!够了,上次带的鱼干都还没吃完。”看着后备箱都被塞满,阿珍无奈道。
“放着慢慢吃,又不会马上坏,怕什么?对了,还有干贝,你们等一下。”老妈又往屋里走。
张耀华则是把张远航的书包扔进车。
想要逃避作业?不可能的。
“记得做作业,回来大伯要检查。”
本来还满脸兴奋的张远航,小脸瞬间垮下来。
书包他都藏起来了,居然还是被大伯找到。
“大哥放心,我会监督他的。”阿珍赶紧说道。
很快,他们便出发了。
少了张耀威,张耀华肯定不出海,闲在家中,帮老妈干点其他活,比如去拔花生。家里种了两块地的花生,并不多。
“不多种点?今年不榨油吗?”张耀华问道。
才这么点,榨油很勉强呀!
他们家虽然吃猪油比较多,但花生油也不能少,每年都会炸几十斤的花生油食用。村里其他人也差不多,大多数还是吃猪油。
猪油不健康的传言,在农村比较弱。
老乡们虽然文化水平低,但也不是傻子。祖祖辈辈都是吃猪油,活到八十多岁的也不在少数,怎么就不健康了?
猪油便宜,炒菜还很香,干嘛不吃?
“不炸了,吃不完。”老妈一边拔花生,一边答道。
家里还有一胶桶呢!是阿珍娘家带回来的。亲家那边每年都种很多,这次张耀威送老婆回去,不得帮忙拔一两天的花生?
张耀华挑了一颗三房的花生剥开,把花生肉往嘴里送。
“少吃点,想吃的话,今晚煲一点。”
生吃太多,容易拉肚子。
忽然,张耀华跳起来。
“干嘛?”老妈看过去。
“吓我一跳,是一条四脚蛇。”
四脚蛇虽然也有一个“蛇”字,但并不是蛇,也就是大一号的壁虎而已。它们没有毒,也不会咬人,属于益兽,张耀华好久没见到这种动物了。
它们行动敏捷,一般白天活动,常在草丛,石堆和路旁出入,遇到惊扰,就迅速窜到附近隐蔽处躲藏起来。
有些地方也叫石龙子,它们的尾巴被夹后会立即脱落,但它们依然能正常生活,过些时候会逐渐长出新尾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再生”。
大多数的四脚蛇是只吃食昆虫或其幼虫,但体型较大的石龙子亦吃食小型的脊椎动物或兼食一些植物。
以前,乡下是很多的,几乎每天都可以碰见。这些年来,张耀华尽管很少回来,但也明显感觉到这种生物稀少了很多。
张耀华猜测,主要还是农药的缘故吧?
当然,也有人类捕捉的原因,毕竟四脚蛇也是一味名贵中药。
张母叹了口气,自己这大儿子也太怕蛇了。
哪怕是四脚蛇也能将他吓得腿软,胆子怎么就这么小?
按理说不应该,也没见他怕黄鳝、海鳗之类,明明外观都有点类似,但惟独怕蛇,真搞不懂。
“四脚蛇你怕什么?”
别的小孩,人家都是捉着玩的。
“它差点爬到我脚背了。”张耀华说道。
张父抖了抖手中的花生苗,摘掉两个坏掉的,然后放到粪箕上。
“明年不能在这里继续种了,虫害多。”
因为是自己吃的,也不怎么打农药,虫子多是不可避免的。
老百姓种地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经验,也知道一块地不能总是种一样粮食,要轮耕。
“下苏丹红就没虫,现在没有卖了。”老妈说道。
张耀华告诉她:“苏丹红可不兴用呀!国家都禁用了,那玩意致癌的。”
苏丹红是一种红色染料,用于为溶剂、油、蜡、汽油增色以及鞋、地板等的增光。曾经还一度被用作食品添加剂。
而农村,有农民种花生、红薯等也会放点苏丹红,能药虫子。
后来被爆出,那玩意能致癌,许多国家都禁用苏丹红。
张父点头:“听说过了,以前有人种番薯用苏丹红,后来除了在外地读书的一个孩子,家里其他人都被查出癌症,惨呀!”
癌症是现代医学认定的绝症,大家都谈癌色变,即便再没见识的农村人都明白,得了那种病,基本上等死的,送医院也是浪费钱。
所以,哪还有人敢用苏丹红呀?
地埂上还长着折耳根,张耀华没有理会。
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爱吃它的人,爱得疯狂,不喜欢的人,看着都嫌弃。
张耀华就是不能吃折耳根的人,那味道实在太一言难尽了,简直无法形容,吃一口,那味道直冲天灵盖,没开玩笑。
他要成为世界首富,一定会考虑请人扒光所有的折耳根和香菜。可以的话,把榴莲也算上。
然而,张耀华视而不见,不代表其他人也一样。
他老妈就用锄头挖起来。
张耀华和他老子相视一眼,都默不作声,两父子对折耳根不感冒。
最新评论